9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网 > 汉世祖 > 世宗篇23 官钱粮盐

世宗篇23 官钱粮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至于朝廷的监察,也不必过于担心,有的是漫天过海、移花接木的法子。重点在于,要把财富流动起来,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至于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人财物力的成本,也能轻松转嫁出去,于官府而言,甚至能名正言顺记在行政支出下,就那粮食来说,仓库检查、陈粮翻晒,这些可都是需要付出人财物力的......

不过,这种做法,总归是违法的,若是过去,或许只能交给一些商贾,通过他们的渠道变卖,也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大发展,东南操持此事的官僚们,也找到了一些很合适的买家。

比如安东、高丽、日本三国,东南鱼米之乡,产自东南的精细米,在三国上层权贵阶级从来都供不应求,即便是一般的糙米,也能卖个不错的价钱。对三国而言,这些基础的生存物资,都很稀缺。

而对那些官府来说,只要把东西装船、运走,出港之后,风险也就迅速降到最低,毕竟出了海的东西,基本查无可差,只需把屁股底下料理干净即可......

于是,仅仅盗卖官储这一项,就在江,浙挖出了一条庞大的官商勾结的利益链条。官商吏都杀了不少,朝廷执法以及幕后权贵两方一齐动手,斩断了不少链条枝节,但链条背后究竟牵扯了多少人与利益,谁也不知道。

这件事,可谓是震动东南,甚至广传天下,然而其余道州的官僚听了,震慑于朝廷严厉惩戒的同时,内心之中也难免生出一股异样:原来,还能这么干,还得是东南那些同僚会玩,自己那些盗卖国财、挪用公款、贪污自肥的手段,实在失之简单粗暴、吃相难看,钱生出来的钱才是聪明、安稳的富贵......

就像上海女教师事件,在全民批判指责、甚嚣尘上的同时,谁又能说得准,有多少lsp在暗地里羡慕那个男同学,把自己代入到“黄毛+学生”的角色中呢?

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官僚就开始发散思维,考虑如何借鉴东南之事,像闵粤这样的沿海地区,照抄即可,至于其他道州,就需要结合本地形势了。

历史从来都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有一即有二,也不要去奢望杜绝、消灭什么的。于皇帝刘文济而言,经历东南之事后,最大的总结教训只有一点,官僚的思想教育、德行操守,还得加强,绝不能忽视罔顾这一点。除了吏部的考察培养,礼部的教育要求,宣慰司的宣扬传播,都得跟上......

返程途中,銮驾又特地在淮南东道逗留许久,不是贪恋扬州的繁花似锦,而是一个字:盐。

大汉帝国的盐业中心在哪里,毫无疑问在淮南东道,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河北海盐、河东矿盐、西北青白盐、剑南井盐都有所发展,并且产量获得了不小的提升,但这些地方的盐矿业加起来,也只能勉强和淮东盐打个平手。

在淮东,有最密集的盐场、盐池,产量规模整个帝国无出其右;有最先进的制盐技术,各种新颖有效的验卤、结晶办法,各种提高生产率的工具与容器,打捞、保存、运输方面的优势,都是全国领先;还有基础庞大的经验丰富的盐民,在淮东沿海地区,得益于传统习惯,几乎每个农渔民,都有一手制盐的技术,即便很多人只掌握效率低下的煎炼法,但都为淮东盐业提供了最充足的人才资源。

朝廷对淮东盐业也格外重视,在沿海州县盐场悉设盐监进行管理,又在杨州设立大监,进行总监、协调,“扬州总监”更是从三品的级别,只比扬州知府低一级。

到建隆元年,天下盐池(场)共出盐七百余万石,淮东盐就占其半,这可是差不多两亿斤食盐,这样产量与规模,是亘古未有。

朝廷通过制定盐法,对盐业实行严格控制,收获了丰富的税利,而淮东道官府,即便不提其他基础税收,仅靠盐利,日子就能过得十分滋润,何况其他农渔、水利、交通条件都不差。

因此,伴随着盐业空前、快速、繁荣发展,再兼运河之利,淮东也一直是帝国经济版图上的一大巨头,扬州能成为排名全国前列的城市,坊间也有一种说法,说它是“淮盐”供养出来的。

但在盐业上取得空前繁荣与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需理性地看待其中伴随着的问题,土地盐碱化这种自然环境变迁的问题就不提了,这不是当前这个时代该顾忌的东西。

关键在于,一味的取用,而不知节制、保护、修缮,沿海堤岸又年久失修,海潮倒灌的情况时有发生,淹没田亩倒是其次,主要是对沿海农渔盐民百姓的生计,对制盐业的影响越来越重。

面对海堰颓败的问题,刘文济曾以此问淮东布政使张纶,从他口中得知,上一次大规模修缮淮东海堤,竟是兖国公王朴在任时,而那,已经是快七十年前的事情了。

便是如此,淮东百姓,广受其利,也为几十年后淮东盐业的大爆发,打下的扎实的基础。如果不仔细去了解研究,是很难想象,兖国公王朴在任的那些年间,究竟为当地做成了多少的事情,涉及的可真是方方面面。

而即便有王朴打下的基础,七十年风雨潮涌,也足以再让淮东官民忍受堤溃潮灌之苦,对沿海堤坝的修筑,也必须提上日程了。

于是,刘文济没有再究问以前的事,而是直接给布政使张纶下制令,要求他组织人物力,沿海筑堤,务必保障淮东百姓的正常生计,保障淮东盐业的稳定发展......

筑堤款项的问题,由财政司与淮东道各出一部分,工程上的问题,也可寻工部支持。给足了支持,同时也给足了压力,另外,刘文济还把侍御史范仲淹留下,作为天子钦差,监督淮东海堤的工程进展,因为范仲淹乃是皇帝身边第一个向他陈述淮东海堤利害的人。

堤岸荒废,可以修筑加固,但围绕着帝国盐业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却没那么容易解决了。官商勾结,贪污腐败,是必不可免的,而长久以来,围绕着帝国盐业(尤其是运输、销售改制之后)诞生了庞大而复杂的利益集团,也已渐渐对国家的经济、民生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官府内部的腐败堕落,来自盐商们的侵蚀,幕后权贵们的攫利,中下层“盐产业者”间的搏命与厮杀,私盐的泛滥......辉煌背后,有着数不清的乱象与利益纠缠,还有更多让人触目惊心的罪恶。

而最直观呈现出的一点,便是即便帝国食盐产量已经很高,开历史之先河,依旧不够吃,市面上的盐价仍旧很高,比之当初盐制改革时,翻了快一倍了(斗盐110文),很多地方百姓依旧吃不起盐。

这其中,固然有人口增长、运输成本等客观因素,利益集团躺在上边吸血,显然是更为真实而深刻的原因,而这个利益集团,也包括大汉朝廷......

题外话,淮盐虽然产量冠绝天下,但帝国的上层权贵们,包括皇室在内,基本不吃,他们都吃西北的青白盐,或者河东矿盐,这些才是品质优良的精细盐。海盐?那是庶民吃的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