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网 > 鬼才郭嘉之三国重生 > 光和之年

光和之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青龙二年燕王宇进位大将军,未几免,随即当月曹爽拜大将军,来年二月,司马懿拜太傅。

这样就形成了司马懿和曹爽对峙的局面,可怜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就成了司马懿夺权道路上的炮灰。

然后,又过了十年,司马懿就把曹爽搞死了,司马氏开始掌握魏之实权。

当然司马懿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出道早,活得长……………………

-----------------------------------------

匹马纵横神鬼弑,英姿长在虎牢关。

休言酒去英雄志,画戟龙驹岂胜天?

……

……

夏侯惇在笑,大笑,但连他自己也明白笑得有多心虚。

他看到了了一个少年的眸子,没有一丝波澜,仿佛在看着空气,视他虎将夏侯惇为无物。

他看到了一支大戟,曾经让天下男人闻之色变的大戟。

吕信的眼眸,吕布的妖戟。

他想起主公曹操递给他的情报:鹊尾坡一战,全身而退,曹军大败。

一,史涣,宋宪,魏续,陈登尽皆丧命!

二,臧霸,侯成,曹性重创而亡!

三,曹洪,曹仁皆一招未发而败!

四,赶去接应的夏侯渊一样惨败!

前二者就是他夏侯惇都能做到,但二曹怎会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妙才怎么也会惨败于他人之手?天下还有这样可怕的对手?

他只知道,自那天后,曹洪开始酗酒,一喝九桶,整整九桶,烂醉如泥。

他只知道,自那天后,草人开始昏睡,一睡七天,整整七天,困顿浑噩。

他只知道,妙才从那天起一蹶不振,整天裹着被子说“冷,好冷...”甚至看到任何长矛大戟就浑身发颤,哆嗦个不停。

而最可怕的是,所有逃回来的兵卒都说:“那家伙,只用了一戟。”

一击之下,一戟之威,竟是四死,三戗,二败,一溃!

他清楚地记得夏侯渊哆嗦着说:“他...好强...”

绝对不能让他先出手!夏侯惇如是想。

于是他脸色一寒,瞬间,出手!

刹那间,金风铁雨随着他的脸色一齐发作。

那是一把战刀化作的刀芒与刀风,九刀连劈,刀刀夺命。这九刀连环不断,虽然分解来看每一刀都破绽百出,但一连起来,什么都变了,变得狠辣,霸道,危险,可怕。

夏侯惇伤眼前使枪,“七寸六分半枪法”,就是“恶来狂歌”典韦都赞不绝口,因为枪法严密,无懈可击。

夏侯惇伤眼后用刀,“泼皮风刀法”,却连偏将牛金都暗地里不屑一顾,因为刀法散乱,空门大开。

可他不知道,这刀法本就大开大阖,这一阵刀风一旦连起,对手只能闪躲,只有闪躲!

而这一点,只有两个人最清楚:他夏侯惇自己,还有魏王曹操。

所以此刻让他迎战吕信,曹操很放心。

九刀过后,连夏侯惇自己也很放心,因为他看到吕信脸色微变,瞳孔收缩,身形急闪,一十七次!

九刀之下,对手不伤分毫,本是件让人灰心的事,但夏侯惇却越来越有自信。因为对手此刻已经无处闪躲,下一招发出,必见分晓!

于是他翻腕猛挥,又是三刀,“盖顶三刀”!

这三刀劈出时,吕信第十七次闪开,却是不得不背对夏侯惇。

背后无眼,闪躲如上青天!

所以夏侯惇笑了,他几乎可以看到吕信中刀倒地的情形了。

他错了,错的离谱,因为此刻吕信只做了一件事——回眸。

“回眸一笑百媚生。”只可惜这回眸的,不是美人的秋波,而是大戟的锋刃!

一戟天下,天下无双!

夏侯惇的笑容僵硬在了脸上,一股血箭从他肩头窜起。

他仿佛才明白,刚才吕信脸色微变瞳孔收缩连躲一十七下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夏侯惇放心。

让他放心地攻击而不顾防守,让他相信胜利就在眼前,让他明白他很有希望...

只可惜,他明白地太晚了。

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他看到了多年前吕布的影子,一样的善战,一样的锋锐,一样的霸气。

而不一样的是,他更年轻,在得到吕布的亲传后,省去了更多的前进路上的弯路。

而亲眼目睹吕布之死的他,有了比吕布更深的内敛,冷静,稳定。

现在的夏侯惇只觉得自己很可笑。

他夏侯惇早年就不是吕布的对手,现在遇上一个更无懈可击的对手,却以为自己即将胜利,这不是可笑,又是什么?

看着那个年轻人转身离去的背影,还有末了那个没有波澜的回眸,再想想自己的虽然还能苟延却已如死灰的性命,一种无奈涌上心头——我完了...

------------------------------------------------

一/国士是什么样的人?

按照一般的解释,国士就是:国中杰出的人物。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李陵有一段评价,因为这是私人书信,而且司马迁和李陵的关系不深,称“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歪酒接殷勤之欢”。所以对李陵的很高评价是不带感**彩的,他称赞李陵“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认为: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这样的品德可以称为有国士之风。

当然这是根据李陵这样一个具体人物来说的。那么其它情况下是否还能被称为国士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这是萧何对刘邦夸韩信的。萧何认为韩信当得起国士的称号,但显然不属于司马迁说李陵的那种情况,只是单纯指杰出的人才,对国家有很大的帮助的人。

《东观汉记·黄香传》:黄香江夏安陆人,“年十二博览传记。家业虚贫,衣食不瞻。舅龙乡侯为作衣被,不受。帝赐香《淮南》,《孟子》各一通,诏令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谓诸王曰:此日下无双江夏黄童也,京师号曰天下无双国士。”意思是说黄香年幼时因博览群书,皇帝(汉顺帝)称赞他是“日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来,皇帝对黄香的赞誉传得朝野尽知,京师流行起“天下无双国士”,“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称誉。后世遂用“天下无双”,“无双士”,“黄童”等语称赞出类拔萃,独一无二的杰出人士。这里的黄香是个神通,国士只指出类拔萃的人物。

《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最后一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里豫让所说的国士,基本上和“士为知己者死”的“士”意义相近。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士,规格要高一点。而且这里讲到了待以国士之礼,也就是说君主对待的也应该是不同于一般的礼遇和关爱。

策帝对国士的理解是根据以上一些资料得出的带个人观点的初步解释:首先,国士是在某方面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别是在对国家的军政方面,并且具备让人钦服的能力和品格(这是客观上的要求);另外,国家和君主的器重也是重要的方面,否则他的能力发挥不出,建立不了与国士相称的业绩,或者在野隐居的具有国士潜质的人物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国士。

题外话:象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所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称对方为国士,一般只能理解为客气话。这个话题在下面关于三国志的部分中还会提到。

二,三国志陈寿评价的四位国士

(1,2)关羽,张飞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3)吕蒙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附:孙权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三国志吴书九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这里的注引江表传提到孙权夸奖吕蒙和蒋钦,认为他们两人可以并称国士,但不是陈寿的评价,所以未把蒋钦算在内。

(4)凌统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于是大获。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附: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黙卧,使客卧下黙。”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黙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

以上两段虽出现国士,一个是刘备说给对方的客气话,一个是贾诩在批评袁绍不能容人,并非是评价,所以不计在内,和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提到的一样,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

最初的兴趣当然是出自“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一说了,其实几年前就知道这个说法,当时若略的搜索过一些资料,但是所得不多,后来便淡了,最近对奉孝的爱再度重燃,于是又去考究这名头来源。

先说太岁,丙子太岁的太岁指的是太岁神,不过太岁在中国并不单指太岁神,有一种奇怪的生物(植物?动物?)也叫太岁,另外则还是与太岁神挺有牵连的,古人假设与岁星(即木星)运行轨迹相反放向的星为太岁,木星绕太阳运行的一周的时间大约为十二年,古玄学家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段,称十二次(十二次的具体名称可见本blog无聊归纳之《开元占经》|||),岁星大概每年行一次,因为岁星的运行方向在地球上观察刚好与周天恒星运行方向是相反的,古人为了方便纪时就假设了太岁与之对应,十二次按干支的十二地支分为十二辰,太岁每年进入一辰,用作纪年,编成『太岁纪年法』。《续文献通考郊社八》:「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为阳,自午至亥为阴,所谓太岁十二神也。」

中国古代用的是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也是太岁纪年法脱胎而来的,原因是太岁纪年是根据天体运行而定,是与岁星是相应的,有超辰现象(意为如本来按排列,已卯之后应是庚辰,但是那时发现与太岁相应的岁星已超过了与太岁在辰相应的位置而进入与太岁在巳相应的位置了,所以超庚辰入辛巳),用它纪年每隔144年要跳过一年即要运行145年,而干支纪年是连续不超辰的,是人为的(即与天体运行无关),东汉光武帝建武20年(公元50年)原应超庚戌入辛亥时,仍称庚戌,从此废止超辰,正式进入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的具体方法,就是天干地支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始至癸亥止,共得六十,六十年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道教给六十甲子年都安排了「值年太岁」,各有其姓名及造型。而“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其实就是其中之一位值年太岁,六十甲子神,又称太岁神或星君。

那这位郭嘉大将军是否就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著名谋士郭嘉呢,嗯,《中国道教》1996年01期曾有一篇《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的文章,里面写的郭嘉就是奉孝没错。但是,2006年7月出版的一本《太岁神传略》里却写“丙子太岁元时降生于濮阳,名郭嘉。郭嘉,子元礼。”,显然是另有其人。这人本来我得知之后再百度之,基本上找不到任何资料|||最后还是郭嘉吧高人多四面八方来源的资料多,居然在那看到“与郭嘉重名的历史人物”一贴,说的就是这位郭元礼。他的生平可以见于《元史·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太岁神传略》里对他的记载也基本摘抄于此。其实两位郭嘉,哪位才是太岁神,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与丙子年的关系,《太岁神传略》说“丙子太岁元时降生于濮阳”我一开始还理解为这位郭嘉是元代某丙子年生人,所以感觉如果是这样应该就是他了,后来看多几章才发现这丙子太岁只是指代人,而《元史》他的列传中也没记载他的出生年份,而卒年按记载估计是元至正十八年,这年是公元1358年,跟丙子年也无关,十四世纪的丙子年就1336和1396两年,而由史推断,郭元礼也不像是1336年生人,而1276年的丙子年也不太可能。而史有记载明确年份的事件泰定三年登进士则是1326年,也非丙子年。其实现今流传的六十甲子神是清初重新编排的,而编排之细节资料我也找不到,所以这个编排是更了名换了年序还是换了“人”也搞不清了,而清之前的六十甲子神究竟如何是否就是现代流传的六十位也不得而知,不过如果是沿袭了郭嘉之名而重新找人的话,这位忠元的汉人郭元礼倒是挺符合满清的需求的|||。

从96年的《中国道教》能刊登指奉孝为丙子太岁的文章来说,可以发现其实这个郭嘉是指谁原本就算在道教界一直也没有明确定论(就是没有人认为奉孝不是==),而06年的《太岁神传略》则是“甲申年金秋,上海城隍庙和香港蓬瀛仙馆在重庆缙云山绍龙观举行了隆重的拜授科仪大典,德高望重的上海城隍庙生持陈莲笙大师、香港蓬瀛仙馆黎显华永远馆长以及我本人沐浴斋心,燃香叩礼,临坛拜受了《太岁神传略》。这是当代道教重大的一件教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它宣示了《太岁神传略》由此传示人间,神人相亲,神恩广被。”,是“受托语译《大岁神传略》”的,由此看来,丙子太岁为郭元礼应该算是某些道教系统内流传的信息,但并不是道教内众人皆知的信息,而这个流传,应该也只是清初开始的流传,再往上如何就无从得知了。

不过呢,要是考究郭嘉郭奉孝与丙子年的关系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郭嘉公元170年生,207年卒,两者都非丙子年。但是丙子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则是郭嘉与曹操相遇的一年,从此之后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当然,我们不知前人也不知道教中人是如何想|||

以上说的就是仙之郭嘉,为啥不说神,因为在我隐约对道教的概念中,六十甲子神应该也只是仙而已,而不是神。

那么下面说鬼之郭嘉,其实所谓鬼,也是鬼仙,这个的由来,则是东海尸解地仙蓬莱都水监南朝大梁帝师山中宰相茅山演教上清传法祖师胜力菩萨二教圣人陶弘景所编撰的道书《真灵位业图》,这是我国道教最早、最有系统的神仙谱系。陶弘景在茅山隐居期间写成的《真灵位业图》首次将道教中紊乱的神鬼系统进行了人为的整理、编排。该书不仅罗列了许多虚幻的神灵,而且把中国历代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也一起作为神灵排列进去,对此,《真灵位业图》历来引起非议,甚至有人怀疑饱学之士陶弘景不会有此荒唐之作,疑此为伪造之书。《四库提要》评价该书道:“宏景有《真诰》已著录,《真诰》见于唐宋志,朱子谓其窃佛家至鄙至陋者。此书杜撰凿空,又出《真诰》之下,其用纬书灵威仰赤标怒曜魄宝含枢纽之名,已属附会。而易叶光纪为隐侯局,尤为无据,至此孔子为第三左位太极上真公,颜回为明是晨侍郎,秦始皇为丰都北帝上相,曹操为太傅,周公为西明公比少传,周武王为鬼官北君,则诞妄殆不足辨。”(曹大你可是直接被人拿出来举例质疑的原因之一哦喔喔~~)

《真灵位业图》将神仙分七个等级,每级都有一位主神位于正中央。第一等以元始天尊为主神,他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第二等以“万道之主”的玄黄大道君为主神,第三等以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神,第四等以太上老君为主神,第五等以九宫尚书张奉为主神第六等以右禁郎定录真君中茅君为主神,第七等即最后等以丰都北阴大帝为主神。

反正不论此书真伪如何,我都仅当乐趣八卦一读,《真灵位业图》内里是如此写的:

第七中位:丰都北阴大帝。

左位:北帝上相秦始皇,北帝太傅魏武帝,东明公夏启,西明公周文王,南明公召爽,北明公吴季礼,……右位:中厩直事四人如上书(戴渊,公孙度,郭嘉,刘封),北帝南北亭长二人(郗鉴,周抚),四镇将军,王逸少,……

其实第七等还有不少三国人物,如刘备、荀彧等等,全表太长,就不列了。其实单就这样看也没什么八卦,反正就是知道曹郭死后也为同僚可以一y罢了,不过后来在嘉吧看到一地方志记《闽都别记》中的传说就确实好玩了:

“……(周启文一家)在旅馆停住,一夜婆媳孙共宿一房,次早门未开,其十岁孙新春无矣。店主惊恐,遍寻无踪。随传闻奇事,近日人家有十岁余男子,同父母在床睡,门未开失去,自福州至延平,男女没去五六百个。现在福州派官遍处访拿,并无一获。疑又生一麻叔谋也。或说乃天上孩溪崩,勾摄人间小孩去拾石块修砌,家家惊甚。……被摄之家,啼哭甚惨。忽又传有信息了,遍处贴有字曰:

人有失子,不可远去,静候无惊,终还原处。

随又相传,乃曹操当时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无一半回,其鬼都在丰都枉死城,不能转世。适曹操押去朝审经过,被众围绕,讨命不放。操无奈,求郭嘉周全。嘉为轮回主簿使,向十殿阎君婉言作二年,尽**回托生。至十一年祢衡修地下史,回见枉死城寂然一空,知曹操贿郭嘉卖放,奏天帝尽勾八十三万已托生之男女,俱十岁零,同至冥司,与曹操、郭嘉质讯有无受贿卖放情弊,讯明仍发还阳间。因此通知该父母亲属,日夜须在原处等候,若一离开,送子回来无人收认,又带回去,误事也。……”

对此故事我跟当时发这贴的筒子感想完全一致,“郭嘉在道教做丰都四位中厩直事之一,在民间传说成了主簿了,还真是做得深入人心啊……而且这还真像是曹操和郭嘉干得出来的事情,曹操求助,郭嘉以才身居高位,婉言为之周全,最后还被祢衡检举==不过受贿大概是没有吧……以他们的感情还需要贿赂么,再笑。啊,按道教那说法曹操后来和他做同事去了,大概这件事压下来了吧?人家没受贿嘛,一片好心说~”

反正看完之后我又笑捶桌了,也再想看看有没此类民间故事,不过这些在网络上很难搜,书店里找亦是大海捞针,也只能随缘而得了。

仙鬼郭嘉都说完了,补一则也是可供yy的资料:

请恤郭嘉表(请追赠郭嘉封邑表)“宜追增加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中的“加”原作“嘉”。这是一本三曹诗文全编中写的。而这个则是螣蛇写的《十二旒》里的注。当时也是看得我热血沸腾啊,不过也挺伤感就是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