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网 > 春秋小领主 > 第一百六十二章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一百六十二章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稍停,范匄看看左右无人,又对自己的儿子范鞅说:“我也小看了栾盈的聪慧,我范氏有这样一个聪慧的敌人,真是可怕啊。”

范鞅阴沉的回答:“父亲觉得可怕,那就早点下手。”

范匄提醒:“儿啊,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范匄想着事情能做不能说,但他的举动却表明了他的内心——赵武在临淄城下收到荀偃去世的消息,先为荀偃的去世大哭一场,而后跟韩起悄悄说:“鄢陵之战的时候,你曾经对我说:‘我们的时代开始了’。你那话说的早了一点,现在依旧不是‘我们的时代’,不过我知道,一个新的时代确实开始了,我晋国从此要从‘政治家政治’过渡到‘政客政治’。”

韩起笑了一下:“这次围攻临淄城,我原本想追随你开创‘我们的时代’,但没想到你却这么说……‘政治家政治’与‘政客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赵武叹息:“政治家的政治是国家的政治,政客的政治是私人的政治——政客们的本质特征在于:自身、家族的利益是他们的最高价值,自己手中的权力、资源,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必要时都只能作为捍卫、扩张私利的工具而存在。

你看元帅荀偃临死时,范匄的劝说辞就知道,在范匄看来,最让人死不瞑目的自然是自家的私事,他想不到荀偃是为了国家。嘿嘿,我想,当时更让他惊讶和忧虑的,是自己外孙栾盈表现出来的才智——虽然他不会说出来。”

韩起沉默片刻,又问:“元帅去世,那么范匄将顺位接替元帅——你猜他会不会让你接替副帅的位置?”

赵武不吭气了,田苏阴阴的插嘴:“范匄他不敢——范匄带领大军回国,国内一半个军队依旧掌握在我们手里,还在继续战斗,而荀吴(中行吴)继任,也需要靠我们的支持,智盈也只能依靠我们才能站住脚。范匄不敢在这个时候触怒我们。”

齐策点头表示赞同,顺便建议:“主上,攻城器械已经造好,请让我们开始总攻吧。”

此时,南方楚国的军队见到郑国始终不开城出战,眼看春耕到来,令尹子庚只能无奈的撤军,走在半路上的郑国军队与宋国军队获得这消息,顿时松了口气,两国联军放慢了脚步,郑军统帅子矫也有闲心与宋国公卿私下里联络一下感情。

宋国的政体,国君以下设立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空),司寇(有时分为大司寇与少司寇),大宰(有时增设少宰)。以上六个职务在国家最为显赫,国家并没有专设执政职位,而是根据情况由担当以上六个职务之一的人选担任执政,如华元以右师执政,而子罕以司城执政——这一点很具特色。

这时的宋国正进入“华元后时代”,与名臣华元的内政、外交大权独揽不同,这一时期的宋国,执政子罕(名乐喜,非郑国那个“子罕”)主要负责国家内政,而另一个名臣向戌主要负责国际事务。

子矫私下里找宋国左师、宋军统帅向戌商议:“我们之前的郑国内乱,失败后。乱党尉止、子师仆被杀,侯晋出奔晋国(被赵武收容),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出奔宋国。如今,郑国彻底附晋,与你们宋国处于同一阵营。而那次动乱,遇害的子驷、子耳、子国的儿子子西、伯有、子产对外逃的乱党念念不忘。

我听说侯晋如今在甲氏,帮助赵武主持甲氏的开荒事宜,这次赵武召集甲氏附庸攻击齐国,就有侯晋在里头,所以赵武才迟迟不让甲氏的军队与他汇合,他怕我们郑国与侯晋起哄,直到我们郑国的军队走了,他才去召集甲氏的队伍。

侯晋的事情也只能这样了,赵武子虽然收容了我郑国的叛贼,但我们对他无可奈何,只能期望他事后补偿我们了。而如今,子驷、子耳、子国的儿子满腹仇恨,宋国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小帮助,我听说宋国也讲究礼仪,宋国收容乱臣贼子,恐怕不是讲究礼仪的表现。如果有可能,请宋国能引渡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

宋国左师向戎毫不介意,随口说:“乱臣贼子,我们宋国也愤恨啊。当初这几个是晋国安排在我们国内的,那时郑国是我们的仇敌,如今郑国已经转变了立场,那几个贼子继续待在宋国的理由不存在了。你放心,我回去后立刻逮捕这几个人,把他们押送郑国。”

子矫马上回复:“我们不能让宋国白白损失啊,郑国人打算用马四十乘(160匹)以及师伐、师慧两位乐师,交换宋国引渡那几名乱臣贼子。”

向戎拍着胸膛保证:“这事就这么定了。”

此刻,临淄城下,晋军士兵正在忙着装配投石车与床弩。巨大的投石车向森林一般布满了齐国的西北门,这时候,傻子也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大子光站在临淄城头,诧异的问晏婴:“怎么回事,晋军的主力已经撤了,他们确实撤了啊。赵武子明明兵力不足,我不出城攻击他,他已经该向神灵祷告了,怎么他反而要进攻了?”

临淄城下,数百名赵氏武士以七十五人为一队,向军营前的两个人献弓——这是春秋时的一种礼节,它是古代中国的六大礼节之一——射礼。

射礼不是一种单独的礼节,它常常是其它礼节的附属。一般举行射礼仪式,要么它是成年加冠礼的一部分,要么是新年祭典的一部分。城下举行射礼的年轻人恰好二者都符合,现在刚好是新年,同时,这些参加射礼的人又都是赵城学宫当年的应届毕业生。

七十五个人刚好是一个卒,学子们跪坐着向赵武献弓,赵武端坐在主位上,目光缓缓扫过学子们高举头上的弓箭,轻轻点了点头,随即赵氏家族巫师大声唱起了祈祷词。

在声声祝福当中,几名学子排成一个横线,他们将长弓竖直在身前,慢条斯理的检查着弓弦——这个动作要显得有条不紊,而且充满雅致的风味。雅致与否关乎礼节的完美,所以各位学子表情严肃而认真,他们慢慢的梳理着弓弦,同时把身躯挺得笔直。

这个步骤完成后,学子们所属的奴仆递上一支长箭,此时,晋军军营当中鼓声轻轻敲响。这是轻鼓,所谓轻鼓,就是缓慢而有节奏的声音。自从赵武管理家族军队后,这种所谓的轻鼓已被他规定为三拍节的华尔兹舞曲。

华尔兹轻快,充满了跳跃气氛,在三拍节的鼓声中,学子们将弓在身前立直,而后文雅的搭上长箭,慢慢的拉开了弓弦——在学子们拉开弓箭的同时,令人牙酸的吱扭扭声响起,临淄城下,如同森林一般竖立的扭力投石车,床弩也开始上前,巨大的弓箭与陶土烧制的石袋放入了发射位置。

轻鼓声随着赵武的挥手,立刻变成凝重的四拍节乐曲。这种四拍节鼓点是晋军最熟悉的,列国称赞的“好整以暇”,其由来就是这种四拍节的旋律。而中华文明,其实就是建立在这种四拍节的旋律当中的,著名的秦军军歌《无衣》就是四拍节,诗经中大多数诗歌都是四个字一拍节,而中国成语也是四个字为一组音节。

《说文解字》中说:止戈为武。止,趾也。它的意思是,国家建立的基础是干戈,这个词就是“武”。

在中华先民生活的恶劣条件下,如果不手持干戈保卫家园,那么家园可能最先毁于野兽之手,然后才是人类的同类。

在春秋时代,一个尚武的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才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后世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士”。

晋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晋国百姓从生下来就以能挥动干戈作为荣耀,为此,晋国称霸天下数百年。晋国的文化爱好就成了天下诸国的文化爱好,晋国常用的词语就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军队进军时,所脚踏的拍节也成了中华文明血脉的一部分。

此刻,四拍节的鼓声唤起了晋人血脉中尚武的力量,这力量使人燃烧,使人禁不住呐喊——在震天动地的呐喊中,几名学子松开了弓弦,箭离弦而出。

也就在这时,赵武慢悠悠的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成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学子们弓箭离弦的那一刻,上军司鼓将军号举到床边,鼓足腮帮子吹起一声饱满的号角。随着这声号角,大地颤抖了一下,那是几百排投石车同时发动所产生的后坐力。随即,太阳的光芒变的暗淡,上千颗子弹与弩杆飞舞到空中,它们像一群惊起的麻雀一样,从晋军营寨正线飞起,经过短暂的飞行,重重落在临淄城墙上。

地动山摇。

一名石弹砸中齐国城墙,在地上弹跳一下,立刻飞舞到空中,但这枚石弹飞起的时候,表面已经裂开,等它再度弹跳到地面的时候,整个石弹四分五裂,飞起的碎块重重的击在数名齐兵身上,被砸中的士兵高声惨叫,从城墙上翻滚而下,坠入城内。

另一枚石弹比较结实,它重重的捶在城墙边上,发出轰隆隆的坠地声,将城墙的泥地砸了一个小坑,而后减速跳起,缓缓的在城墙上滚动着,所到之处,连续碾倒了数名齐兵,直到它的动能丧失,才停了下来,此时,陶弹上已经粘满血肉,但它依旧在城头咕噜噜滚个不停……

没被石弹直接砸中的士兵是幸运的,他们不用受伤痛的折磨。但他们遭受的是心理折磨,无数的巨石带着巨大的能量在空中飞舞,不知什么时候他们也将与同伴同命运,这种时时刻刻存在的恐惧,像小刀不停锉着他们的神经,使守城齐军无法呼吸,使他们身体僵硬,使他们要发疯……

大子光也曾遭受过晋军主力的攻击,这次他大意了。早先那些晋军主力只是攻击到临淄城下,最勇敢的猛士不过数了数齐国城门的钉子,在城门洞杀了个狗而已。基于这种常识,面对赵武小部队的进攻,大子光只调遣了足够多的弓兵,在城墙上排成密集阵营,准备给予赵武足够的教训……他忘了赵武是天下第一的“制器大师”,同时也被誉为天下第一“攻城大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