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网 > 歌鹿鸣 > 第21章 令牌

第21章 令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007小说网 www.007xsw.info,最快更新歌鹿鸣最新章节!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

又过了些日子,永乐帝朝堂上商议迁都一事。不出皇帝预料,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

自太祖定都金陵这一龙蟠虎踞之宝地,大明风调雨顺四海升平,不到五十年已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太祖朱元璋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四年,以金陵为中心,稳固发展。

大明皇朝,已经顺利完成了打天下的扩张过程,成功进入了守天下的发展阶段。

然而永乐帝登基,打破了这一固守,硬是将大明又拽回了扩张的模式。北征蒙古,南伐安南,改贵州,下西洋。。都是要帝国继续拓疆扩土或者耀兵异域。

有必要吗?或者更重要的,有这实力吗?

靖难之役三年,太祖和建文帝的积蓄基本消耗一空。永乐初期,大明的经济可以说是困顿。户部尚书夏原吉真是个人才,想方设法,移民开荒,推广屯田种养,减轻赋税徭役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几年间好容易收支平衡之外略有盈余。

可永乐帝自燕王时大手大脚惯了,征蒙古伐安南下西洋,还有造长陵,疏通大运河,建大报恩寺和琉璃塔,修北京城,这些,都要银子啊!难为夏原吉一一妥帖筹划。

现在,居然要迁都!这可比前面这些事,更加头大。

一是劳民伤财,所费不菲。金陵都城,自太祖决定定都起,前前后后修了二十多年,才有了今日的宏伟规模;北京再来一遍?得要多少人力物力!划为皇城之内的百姓,都要立刻撵走,粗粗算来也有十几万户,这些百姓,让他们去哪儿?

二是长期来看,江南本是富庶之地,如今的格局是江南之地供应金陵朝廷之所需;北方的山东山西这些略有余力之省份,供应北方几处大军镇。迁都北京,为维持北方的京城,粮食物品都要大量自南方运过去,运输人力和途中损耗都是极大浪费。即使走运河,损耗也是惊人的。

三是金陵本是帝王福地,大明一直顺顺当当。贸然迁往蒙古人的旧都,只怕坏了大明运势。

四是北京地位陡升,大明京城失去战略纵深,简直是将京师直接置于外敌威胁之下,一旦外地入侵,实在是危险之极。尤其蒙古虎视眈眈,恐怕逮着机会就杀到京城,对全国都有巨大的恶劣影响,

五是,如何对得起太祖?如何可以这样违反祖制? 迁都北京,将置孝陵于脑后?太祖于何地?

反对的大臣们慷慨激昂,和永乐帝辩得难解难分。

也有少数支持的大臣。

北京是永乐帝的王兴之地,永乐帝登基后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设行在六部,这还可以说是因为感情因素。

强迁大量流民山西商人甚至江南富户充实北京,永乐七年在北京修长陵,永乐八年起疏通大运河粮道,去年的科举会试殿试改在北京……等等这些都已表明皇帝实际已下了决心迁都北京。

支持的大臣,有的是看出皇帝心意已决,料想反对无用。

有的是担心皇帝长年不在应天府而在北京,不是长久治国之计。

有的是忧心蒙古形势,认为北京在军事指挥上远比大后方的南京有优势。

有些则觉得迁都北京,是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千里,对北方蒙古和东北女真都是加强了控制。天子守国门,威慑力强大,否则偏安东南,早晚变成南宋那样的小朝廷。

这样的争论,或明或暗持续了六百多年。时至今日,对永乐帝迁都的功过利弊,不同的人仍然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迁都,导致了大明国力的严重透支。

百万人长年驻扎北京,修建皇宫皇城;之后又是百万人自南方迁徙,粮食物品长期自南而北巨量运输。迁都在当时,就已经拖垮了大明经济;后来皇帝北征连粮食供应都成问题,就是明显的例证。

按夏原吉的话说:“民力竭矣!”

永乐大帝却不管那么多。北京,就是要去北京!

太子刚自打压中回过神,异常谨慎,对迁都一事不发表意见。汉王急欲扳回一局,大力支持皇帝,甚至表示愿意留在应天府,守这个留都。

迁都,而且是自富庶安稳的江南迁到千里之外的北京,一般的皇帝想都不会想。而一般的皇帝碰到如此众多的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也就妥协放弃,至少要费一番周折。

可是猛人永乐帝,实在太猛,辩不过反对的朝臣,干脆一拍龙案,不同意的或贬谪或下狱,还吓唬说要砍几个。大臣们吓傻了,这也忒狠了,只好闷声保命,迁都之争就此平息。

永乐十四年,北京的皇宫开始正式动工。

蒯祥作为兴建皇宫的第一人,匆匆奉旨奔赴顺天府。瑈璇依依不舍地送了又送,出了金川门,过了狮子山,直送到了长江边。

江水浩荡,银波如链;远山浩渺,点点风帆穿梭在江面。蒯祥握着瑈璇的手,欲语还休。两个小伙伴都不知道,这一别,要到何时才能再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